2016年5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工程院和重庆大学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暨结构模态测试与应用”在重庆召开。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四平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工程院樊代明副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吴刚副市长,大会主席周绪红院士、杨永斌院士分别致开幕辞。中国工程院崔俊芝、江欢成、郑皆连、欧进萍、马克俭、缪昌文、聂建国、杜彦良、陈政清、郑健龙等13位院士,Herbert MANG、邓文中两位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Ahsan KAREEM院士、J.N.REDDY院士,新加坡工程院潘则建院士、Chien-Ming WANG院士和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院S.KITIPORNCHAI院士,以及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樊代明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连结构架,以成屋舍”,结构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就如同骨骼之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楼拔地而起,一桥飞架而起”都需要结构,“坐如钟,站如松”也需要结构。但做好结构难度很大,非一日之功,要一开始就做好,否则土木工程的质量将难以保证。樊院长还巧借地名“重庆”二字(重,千里也;庆,广大也),指出论坛选址在重庆有特别的含义,工程结构创新需要来自千里之外四面八方的广大院士专家共同努力。
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在致辞中指出,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长在全国位居前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环境均得到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投资,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这为土木工程在重庆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工程结构在重庆市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绪红院士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出现,但同时也为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结合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中的相关内容,以“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暨结构模态测试与应用”为研讨对象,通过国内外院士与专家的研讨与交流为我国工程结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继而推动我国土木工程走上绿色化、工业化与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杨永斌院士在致辞中结合“山城重庆”的历史介绍了重庆建筑的发展与变迁。他指出在重庆人民的不懈奋斗下,重庆已从抗日战争时期以吊脚楼为主要居所的“老山城”变成如今高楼林立、交通便捷,有着中国“桥都”之称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以中国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为发展目标的重庆将迎来更辉煌的发展。
在两天的时间里,围绕“工程结构创新与发展”和“结构模态特性量测与应用”两大主题,崔俊芝、郑皆连、杨永斌、缪昌文、周绪红、马克俭、陈政清、欧进萍、聂建国、杜彦良等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Herbert MANG、Ahsan KAREEM、J.N.REDDY、S.KITIPORNCHAI、潘则建、Chien-Ming WANG、邓文中等7位国外院士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此外,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研究院、设计单位的16位顶级专家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充实,从理论、技术、材料、管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建筑、桥梁、隧道、浮式结构等结构工程的创新与发展。
本次论坛本着“创新、发展”的宗旨展开热烈的讨论,议题涉及到工程结构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及全球范围内土木工程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交流了国际上最前沿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也为与会专家和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对我国工程结构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声明:项目管理培训师在线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 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好的建议请点击网站底部的“投诉与建议”和我们取得联系。
请您注意: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培训师在线网“评论”中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培训师在线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